“雙十一”的新留量戰爭 二維碼
發表時間:2020-11-14 09:23 史上最長雙十一終于落下帷幕。 在這場狂歡中,消費主義燃燒到了極致。銷量動輒以千萬計,銷售額動輒以千億計。鏖戰多日,沒有一個參與的商家或者大主播能安然入眠。 很多商家還在消化疫情的負面影響,精打細算成為這屆雙十一的主旋律。 “之前是毛巾擰水,現在是干毛巾也要擰出水來”。馬玉華感嘆,他經營一家青年眼鏡品牌,目前在北京、上海、杭州一共有五家線下店,眼鏡涉及驗光等一系列服務,線上主要承擔發券、導流等角色,交付還是主要在線下。2020年2—6月份,營收同比下降了21%,他把預算表貼在墻上,每天都想著還能砍掉幾項,連公司綠植都成了塑料盆景。 營銷費用自然是大項,可越是現金流緊張,越是無法大幅削減營銷投入。去年雙十一,馬玉華積極參與,一度有種重回高考數學現場的幻覺。 今年,他開始嚴格計算ROI(投入產出比)。雙十一的成本,通常會花在優惠券補貼、商品補貼、電商站內硬廣和站外營銷等多方面。經過權衡,他砍掉了所有站外投入。 馬玉華不是唯一的反思者。2020年,網易嚴選發布了一封題為“今年‘雙11’,我們將退出這場大戲”的公開信,吐槽營銷套路多、流程復雜冗長、背離了購物節本質等。 在“人貨場”中,活動是“場”,有了場,才能將人和貨高效結合,但是,如果這個場變成了大水漫灌,就算水大魚大,非頭部玩家最終收獲的往往不也過是一網雞毛。今年促銷時間延長,而且直播火熱,因此加入了很多直播的玩法。自10月21日淘寶雙十一預售開啟,平均每天有6萬主播在線,而快手單日開播主播數已突破7萬,但是關于流量造假、主播摻水、各種翻車的消息也層出不窮。 企業好不容易挺過疫情,從牙縫中省出來營銷費用,結果卻成了韭菜。過去賠本賺吆喝還能夠承受,現在不同了,后疫情時代,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利用好每一粒子彈,精打細算做費用計劃。 怎樣將流量變成留量而不是焦慮呢?真實命題是,抱怨“雙十一”這個場毫無意義,重要的是如何不錯過趨勢,而又不為洪流裹挾?能否在數字化變革中,找到更精準鏈接人與場的方法? 流量正從溝渠時代進入到了天雨時代,在溝渠時代,以大媒體、大平臺、大渠道為主要特征,流量百川到海,再四處分發,企業需要具備的工具,是挖溝渠的鐵鍬或挖掘機,來做各種投放、直通車、買位置、搜索優化等行為。而天雨時代,消費時間碎片化、消費欲望隨性化、消費場景線上線下一體化。流量逐步變為“天雨”,散落向下,企業需要的工具是“天雨收集器”,能夠承接從不同APP,社群,線下購物中心、門店等收集的流量,并構建時時可變化,層層能串聯、處處能轉化的觸點體系。 公域流量主導了溝渠時代,重心是高效分發,將引領天雨時代,重心是有效留存,而公域和私域也并非涇渭分明,“天雨收集器”是連接兩者的橋梁,這已超越了傳統意義的工具屬性,成為數字化部署的核心能力。 從盤子到海碗馬玉華也從朋友圈中嗅到了一絲變化:微信中加了700多個做電商的,今年周期雖然長,但沒幾個曬成交額,或者放敲鑼打鼓備戰圖的。 于是,他把砍掉的電商站外營銷投入,投入到了私域。 眼鏡是典型的低頻剛需,可持續盈利的關鍵在于黏住用戶,增加交互,產生推薦和復購行為,這恰恰是私域運營的優點。 同樣處于低頻剛需行業,夢潔家紡年初就開始搭建社群運營體系,已經形成一套可復制的標準化操作流程。 首先,夢潔為每個線下導購配置了統一的企業微信工牌,提升專業度和可信度。然后,導購會引導顧客加入企業微信社群,通過社群進行日常優惠、福利的觸達。夢潔總部還會定期對社群群主進行培訓,并輸出優秀運營案例。 除了日常優惠活動,夢潔還借助社群展開各種異業合作。2020年10月,夢潔聯合周大生做了一場直播活動,覆蓋兩方的500多個社群,共計銷售超過30萬。 今年雙十一,夢潔也積極在社群中展開營銷,通過每日秒殺、包郵拼團等方式,覆蓋了68個社群,1萬多個粉絲,產生120萬元銷售額。這和電商平臺動輒上億的銷售額相比是小數目,但是,圍繞這筆“不起眼”的銷售額,社群里產生了超過5萬次發言,每一次溝通,都在加深用戶對品牌的黏度。在流量的天雨時代,品牌忠誠度非常珍貴。 名創優品則借助雙十一的契機,聯動線下門店、企業微信社群、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觸達用戶,結合這幾個渠道的流量,將引流、轉化、沉淀的過程通過最短的途徑在微信生態中完成閉環。雙十一期間,名創優品會員訂單數同比去年增長23%。雙十一當天,名創優品小程序的uv同比增長65%。 對企業來說,雙十一依然是獲客好機會,只是過去流量如同沖過一個很淺的盤子,雖然來勢兇猛,但掃過之后,只留下淺淺一層水珠,疫情促使馬玉華們開始思考,怎樣把盤子變成一個大碗。 有人已經找到了這樣的方法,天虹商場是老牌零售連鎖企業,成立于1984年,是廣東地區百貨業老大。嘗試創新方面,它又是一家心態年輕的公司。商場模式固定,上午十點開門,晚上十點關門,由于物理空間的限制,導致與用戶關系就是“人一走,茶就涼”。 為了打破物理局限,天虹通過不打烊的導購體系,在用戶離開商場后仍然能被服務。 這四萬名導購,通過企業微信添加了500萬顧客,他們能夠用標簽記錄和管理客戶信息,精準推送優惠活動,還可以看到顧客優惠券使用情況、訂單、瀏覽過哪些商品等。對電商而言,平臺自然能很方便掌握這些數據,但對商超而言,讓每一名導購可以掌握這些信息,還是全新嘗試。很多顧客會發現,天虹導購員對自己的消費情況非常了解,如能夠主動地為寶媽推薦適合孩子年齡段和性別的衣服。 通過群運營、群直播和無接觸購物,導購也能玩轉“企業微信+社群+朋友圈”的能力組合,將傳統顧客資料,沉淀為有溫度的資源。天虹已發展起龐大的數字化會員體系,商場相對線上購物,優勢在于“逛”的體驗感,但劣勢在于排隊繳費和開發票等臃長環節,如今在天虹,導購可發送銷售單給顧客,顧客直接快速買單,電子小票就在顧客手機里,無須再開具紙質小票,更不用前往指定收銀臺買單。 今年4月1日,羅永浩在抖音開啟了他第一場直播,當天在其公眾號推送文章中,放置了3個小助理的個人微信二維碼。 由于老羅的教主氣質,加上強勢宣傳,文章推送沒多久,三個小助理個人微信用戶就加滿了。幸好團隊反應迅速,正式直播當天上午,公眾號文章《今晚見》推送中,改為放置含有“助理_果粒啊”的企業微信二維碼的海報,讓用戶添加。公眾號底部菜單欄入口處,他也嵌入了企業微信聯系方式,點擊菜單欄的“進直播群”,就會自動彈出小助理企業微信二維碼海報。 從封閉到開放無論你是否在“雙十一”有所斬獲,這一天都是重要提醒: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不能再臨時抱佛腳。 埃森哲制作了一份《2020中國企業數字轉型指數研究》,它發現疫情之下,許多中國企業通過臨時采購數字化工具和服務得以迅速“上線”。今年4月,它對上百位中國企業高管進行了經營連續性調研。結果顯示,80%的受訪企業在疫情期間都部署了遠程辦公工具,63%的受訪企業迅速加強線上渠道建設,50%受訪企業利用艱難時期組織在線培訓,加速員工技能升級。疫情的短期沖擊與長期影響,促使企業家反思數字化部署的不足,經歷現金流受沖擊之后,企業數字化投資意愿分化,轉型策略也更加務實。企業微信是搭建數字化能力門檻最低,見效最快的方式之一。 疫情到來之前,女裝品牌歌莉婭已使用企業微信三年,平時調撥與決策工作也都通過企業微信線上辦公來完成,提前做好了數字化準備。 一月底,疫情越來越嚴重,歌莉婭安排IT部門重新檢視企業微信與非企業微信端的辦公軟件,并啟動了遠程辦公狀態,將80%以上工作量都轉移到企業微信上,包括公司的ERP系統、報送系統、計劃系統以及培訓系統等。 疫情是對企業現金流終極大考,歌莉婭線下門店收入也基本歸零,它從2月1日起要求員工做客戶線上運營,通過導購添加消費者、在客戶朋友圈發布商品信息、打通小程序商城三個環節,實現線上客戶運營閉環。導購員名片可隨時通過支付憑證找回,用戶有服務需求時可隨時進入導購員名片頁面添加,每一次支付,都是服務的開始而非終結。2月初,它實現每日在企業微信上銷售過100萬,2月7日甚至高達300萬。 天雨收集器并非只是收集,而是深加工。歌莉婭也并未把企業微信只視作銷售入口,而是以此搭建移動BI,讓管理人員每天都能看到線上情況,及時跟進調整市場策略。 類似故事,在西貝、云海肴、寶島眼鏡、林清軒、九牧王等公司都曾發生。九牧王基于微信生態,當線下銷售通路基本被堵死,開始在線上主推“全民營銷”戰略,將之拆解為四個步驟。第一,給所有的員工都建立一個店,每個人都能負責一個線上店鋪;第二,把客戶拉到品牌的社交關系網,把所有客戶服務全部搬到企業微信;第三,組建社群,每周兩次的線上營銷課,快速建立整個團隊新零售的思維和操作方法,把線上的工作能力快速賦能給一線同事;第四,直播帶貨。自從接入微信小程序與企業微信,九牧王線上日銷售額已超過百萬。 傳統電商邏輯是人在平臺上找貨,自拼多多等社交電商開始,邏輯進化為貨找人,天雨時代的新零售又換了一種打法,商品只是載體,核心是去建立與客戶的關系,邏輯是人找人。人與人建立更深度的情感互動,然后再把合適的產品輻射到用戶的社交圈。 流量之井從未枯竭,只是打井姿勢不對,要把流量變為留量,就要從關注交易轉為關注人性,企業要從數字化的基礎做起,建立數據庫、精準用戶畫像,有策略地選擇目標用戶,重新設計顧客體驗。疫情后,企業不僅要拓展全渠道數字商務能力,更要針對新需求快速研發推出新產品、新服務,讓顧客參與到體驗的設計過程中來。屈臣氏的方法簡單直接,把下單入口推給用戶,他們在線下門店放置宣傳頁,領取優惠券的活動海報、以及線上訂單微信支付環節,都設置了“聯系商家導購員”選項,提醒用戶可以掃碼添加導購。 洽洽瓜子則為新用戶送優惠券提升轉化。我進入洽洽的社群“臥底”,它在大額滿減之后,就會再附上一張大額的滿減券,引導用戶下單。屈臣氏、洽洽社群中,都會用游戲抽獎類活動活躍用戶,洽洽用戶群,每周還有固定游戲時間,引導用戶參與游戲獲得積分,積分排名靠前的,可以領取獎品。它在用企業微信直播前,用好友助力類的小程序預熱,引導用戶邀請好友助力。 五谷磨房導購人員,之前通過自主開發的CRM系統去做人群篩選,然后通過公眾號觸達客戶,效率偏低。后來充分利用了企業微信連接能力,把員工IP打造成品牌“店招”,把導購朋友圈變成“貨架”。導購服務客戶時,通過企業微信,可以清晰直接看到客戶標簽、消費屬性和消費行為、積分、會員等數據,針對這些信息去做有價值溝通,而對于導購積累的優質客戶,五谷磨房會通過二次導流方式輸送到總部中臺做集中運營。 企業在私域的種種運營實踐,最終都體現在了更宏觀的數據層面。 11月12日晚,控股(HK,00700)發布2020年三季報,實現營業收入1254.47億元,同比增長29%,Non-IFRS凈利潤323.03億元,同比增長32%。 財報提到,騰訊升級了企業生產力SaaS工具包,其中包含企業微信、騰訊會議及騰訊文檔等三款標志性產品。越來越多客戶采用企業微信作為工作上的溝通工具,使其日活躍帳戶數同比增長超過100%。疫情爆發以來,企業微信通過進一步開放與微信互通能力和開通綠色通道,幫助眾多企業連接客戶。截至今年5月,已有數百萬企業通過企業微信為2.5億的微信用戶提供服務。 若僅僅將企業微信視為遠程溝通工具,它與其他工具并無差異,但它真正的競爭力,在于打通了公司內外生態、B端和C端,此定位經歷疫情,在實戰中獲得了檢驗。內與外之間,to B與to C之間,存在天然鴻溝,企業微信可以利用和微信互通的優勢,將微信C端的連接能力打通內外,同時通過產業鏈賦能B端。 這相當于幫助公司在數字化時代搭建了一套成熟且開放的系統,成為了很多公司關鍵時刻的救命稻草。 縱觀過去三十年公司發展史,正是一部開放戰勝封閉的歷史,誰開放,誰就能無限成長,誰開放,誰就能日日新、月月新、永遠新。 |
2023-04-28
2020-10-23
2022-03-25
2020-11-06
2022-05-31
2021-06-28
2022-05-21
2022-03-16
2021-07-09
2022-04-07
2022-04-28
2022-02-21
2020-08-12
2021-10-19
2021-05-11
2022-03-29
2020-12-02
2022-02-22
2024-03-11
2020-11-06
2024-03-13
2022-03-24
2020-08-06
2022-03-24
2020-08-11
2022-10-18
2020-07-13
2022-03-11
2020-12-09
2022-04-25
|